張世欣  2014年02月18日

陳文茜在《蘋果日報》論壇版的文章《這個國家 太對不起年輕人》,引發網友的廣大迴響與瘋傳,但若干論點卻似是而非。擁有住宅產權,從來就不是基本人權,也不應該是,至少在《聯合國人權宣言》中,並沒有這樣的內容。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敢說要實現人人有房。而進場干預壓低房價,保證每個人都買得起房子,這種「理想」更違反經濟規律。

住居權不等於有房

如果要談人權,必須釐清的是「人人有房住」的住居權,跟人人買得起房子的「人人有房」,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,不該被混為一談。前者確實是政府應該去設法滿足的需求,而它與坊間房價的高低並沒有直接的關聯。
以紐約市為例,有鑒於曼哈頓的高房價讓很多中產階級無法負擔,尤其是像老師、警察、市政府公職人員,這些與市政推動息息相關的家庭,他們必須在市中心工作,但面對城市的高房價,卻被迫搬遷到皇后區、布魯克林區等越來越遠的郊區。因此前市長彭博任內,在東河沿岸的長島市(Long Island City)規劃開發了一大片面積達30英畝的土地,除了河濱公園、體育場、學校等,還包括5000個單位的高級公寓,其中高達60%將做為中產階級的公租屋。
這裡是紐約市為了申辦2012年奧運,整地規劃為奧運村工業用地,雖然是皇后區,距離時報廣場搭乘地鐵卻只10分鐘的距離,而且面河的單位還有曼哈頓全景。第一期的兩棟公寓預計在今年底就會完工,這兩棟公寓的900個單位將百分之百作為公租屋,估計在第一季度開始接受申請抽籤,將以低於市場的價格,優先出租給公職人員家庭,然後是其他年收入符合標準的中產家庭。
在台灣社會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下,公租屋或是租屋津貼的政策,或許終究還是無法消弭那股沒靠炒房賺到錢的怨氣,但沒有完善配套的「打房」,或激起民粹伸張所謂住宅正義,對台灣的經濟並沒有任何幫助。至少在紐約這個房價高到令人咋舌的城市,我從來沒有聽過主張打壓房市的聲音。因為一旦房市冷卻,相伴而來的是房建業、原物料及周邊所有相關產業的蕭條,失業率增加,甚而經濟增長停滯的風險,台灣承擔得起嗎?

刻意漠視企業壓榨

這個國家,的確很對不起年輕人。但不是因為所謂高房價的「暴政」,而是當權者刻意漠視既得利益的企業主壓榨年輕人,任由薪資水平20年不漲,甚至實質倒退,讓年輕人深陷永遠入不敷出的窘境。

鳳凰衛視駐紐約特派記者

網友回應:

郭清木  2014年02月18日

哈哈,這是一篇粉飾報導,既然樓主是駐紐約市的特派記者,他就一定知道全美國九大都會,每天有75萬至200萬人沒地方可睡,如威爾史密斯主演的[當幸福來敲門]情節相似,其中以紐約市一地,就有三萬五千多人無殼可以避寒,包括七千三百多個家庭,是全家露宿街頭,在零下26度的風雪中,伸手向行人要點食物,所以紐約市長在皇后區建五千個單位的住房,優先提供給公職人員,而不是做Homeless Shelter使用,真令人鼻酸,面對這麼多雙待援的眼神,真是[杯水車薪]哪。

這問題很嚴重,連歐巴馬都沒辦法救濟,所以美國若開放台灣人去建公有社會住宅,相信很多人會去對這些缺牙瘦弱的美國中下階層人們,伸出溫暖的援手。紐約市原本有22間教堂提供一宿抽籤入住服務,最近礙於捐款減少,有多間教堂關閉的趨勢,而慈濟功德會在西雅圖等城市,從每年的12月1日,到隔年的3月15日止,有提供三個半月的避風雪臨時(通舖)住所,雖然只是睡地板上的帆布行軍床,雖然只是每天吃一餐免費的炒飯或通心麵,雖然只是每週兩次免費牙齒義診,但足夠讓這些失業的老美感動到飆淚,豎起大姆指說[台灣人,真贊]。

在歐洲沒有年輕人苦惱於購屋置產,因為一百五十多年來,他們的政府提供相當充份的社會住宅,且限定[只租不賣],所以年輕人可以更專注於學術研究,逢遇假期可放鬆的享樂。社會住宅的供應與全部住宅所佔的比率,日本是6.1%,美國是6.2%,德國是16%,荷蘭最高佔34%,而我們寶島台灣僅是0.08%(萬分之八),是全球最低的,比共產黨控制的中國大陸還糟糕。台中市僅有一棟社會住宅,在靠近潭子方向,最近市議會嫌棄它,擬把它改為商用住宅出售。而首善之區台北市,除了著名的西寧國宅、成功國宅、大安國宅之外,奇岩等六處公有出租公寓(以當地平均房租行情的七成,約7000元至8000元的租金出租),也提供部份中低收入戶的需求。內政部準備把社會住宅的供應率,提高到5%,也就是要增加六十二點五倍的低價的8坪、16坪及24坪小格局的社會住宅,亦即想推出全新七百餘棟的社會住宅,可能嗎?所謂[賠錢的生意沒人做],政府稅收有限,而支出項目繁多,社會住宅只是其中一小撮人民住的需求,政府不會全力以赴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永謙 的頭像
    李永謙

    李永謙的部落格

    李永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